晚上皮肤瘙痒可能是由皮肤干燥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,也可能是疥疮、胆汁淤积、荨麻疹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因素导致的。如果瘙痒严重、持续时间长、伴有皮疹或发热等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。
一、非疾病因素:
皮肤的角质层是保持皮肤水分的重要屏障。环境干燥、频繁洗澡等因素,角质层中的水分流失过多,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。晚上睡觉时,皮肤的血液循环也会变缓,皮肤的保湿能力进一步下降,皮肤干燥会导致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刺激,引发瘙痒。皮肤表面可能会出现细小鳞屑,皮肤摸起来比较粗糙,建议避免过度清洗皮肤。
二、疾病因素:
1.疥疮:疥疮是由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。疥螨在皮肤内挖掘隧道,并在其中产卵、繁殖。疥螨及其分泌物、排泄物等会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,引起强烈的瘙痒。晚上人体的体表温度升高,疥螨活动更加活跃,所以瘙痒在夜间加剧。患者往往难以忍受,由于搔抓,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,表现为脓疱、疖肿等。建议要注意个人卫生,对衣物、床上用品等进行消毒处理,避免传染他人。
2.胆汁淤积:各种原因导致胆汁排泄障碍,胆汁中的胆汁酸盐等成分在血液中蓄积,会刺激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,从而引起瘙痒。而且夜间人体的迷走神经兴奋,会使胆汁分泌增加,导致瘙痒在夜间更为明显。除瘙痒外,可能伴有黄疸,大便颜色变浅,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。可以遵医嘱使用一些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、茵栀黄等来改善胆汁排泄,缓解瘙痒症状。
3.荨麻疹:荨麻疹主要是由于机体接触了过敏原,导致体内产生免疫反应。肥大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组胺等化学介质,这些介质会使皮肤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加,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。夜间人体的激素水平相对较低,对组胺的抑制作用减弱,所以瘙痒可能会加重。皮肤上会出现大小不等、形状不规则的风团,颜色可呈白色或红色,风团之间的皮肤正常。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物,如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等,缓解瘙痒症状。
4.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: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神经传导出现异常,使得大脑接收到错误的瘙痒信号。晚上安静的环境可能会使人对瘙痒更加敏感,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瘙痒上。瘙痒部位不固定,可能全身都有,也可能局限于某个部位,没有明显的皮疹或者仅有轻微的抓痕。建议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钴胺或维生素B12等药物营养神经。
注意保持皮肤清洁,但避免过度清洁。尽量选择纯棉的衣物,减少对皮肤的刺激。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避免环境过于干燥或潮湿。如果瘙痒是由过敏引起的,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可能的过敏原,以便更好地避免接触。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