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市监管理总局发布了 50 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 9 项标准修改单,其中一项直指「0 添加」——
不允许再使用「不添加」「零添加」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。
消费者苦「0 添加」久矣!
0 添加本是好事,消费者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溢价,遗憾的是,消费者最终不一定得到了的期望中的产品。
图片来源:微博
「0 添加」概念,商家们的创意大赛
没有一个人逛超市的时候,不会被「0 添加」搞晕!
「0 添加」的腊肉、「0 添加」的果冻、「0 添加」的饼干,依次拜读它们的配料表以求搞懂到底何为「0 添加」时,仿佛读到了食品界的哈姆雷特——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独特的「0 添加」定义。
0 添加就像是食品工业最勤劳的一块砖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。变幻各异的形态,几乎能与所有食品品类完美适配。
和酱油搭配,可以指没加焦糖色;和挂面搭配,可以指没加食用盐;和调料搭配,又可以说没有加味精。
就算同一个品类,「0 添加」的概念也能因地制宜——
比如同样标榜「0 添加」的面包,可能 A 家的是指没有添加蔗糖,而 B 家的是指 0 脱氧乙酸钠,到了 C 家又可能是代表 0 防腐剂等等。
图片来源:电商详情页
「0 添加」到底是个什么概念?
其实,在中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,「0 添加」并非官方认可的标准概念。目前还没有关于「0 添加」的国家标准,连各个省标、企业标准、团队标准也是空白的。
因为没有标准、没有界定,所以「0 添加」这个概念既没有底线、也无边界,最终解释权都在企业。
稍加注意就会发现:每个「0 添加」的旁边,一定都标着一个*号,用来诠释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「0 添加」。
「0 添加」的是啥,全凭品牌创造力和良心。
「0 添加蔗糖」:果糖的重灾区
「0 添加」宇宙里最常见的细分概念之一,就是「0 添加蔗糖」。
这类食品里,极小极小一部分,是完全把蔗糖从配料里剔除,牺牲口感、将甜食彻底转变为无糖食品。
还有一部分,是用 0 卡的代糖替换蔗糖,让甜食的负担变得相对小。
而更为常见的做法是——用果糖来代替蔗糖。
果糖凭借其接近天然水果的甜感特征,被广泛应用于饮料、蛋糕、果冻等食品当中。
图片来源:商品成分表
由于其独特的代谢路径,果糖比蔗糖对血糖的影响要小,但这并不代表果糖就更健康。
不同于葡萄糖需要胰岛素参与的代谢过程,果糖直接进入肝脏代谢,这虽能降低餐后血糖波动,却可能导致过量中间产物在肝细胞内堆积,提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[1]。
除此之外,当长期过量(每日超过 75 克)摄入果糖时,血尿酸水平升高、心血管疾病及 2 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在升高[2]。
果糖远比印象中更常见。当它与葡萄糖搭配时,比如在一些青柠汁里会化名为「果葡糖浆」——
图片来源:商品成分表
更加隐晦的变身,是「浓缩果汁」。
浓缩果汁,是隐形果糖的输送载体,是天然糖分工业化利用的典型案例。通过蒸发水分将水果原汁体积缩减至 1/5~1/7,浓缩了水果本身的果糖、葡萄糖等天然糖分。
以苹果浓缩汁为例,其果糖占比可达总糖量的 60%~70%,却仍能以「天然」标签放松大家的警惕。
图片来源:商品成分表
同样来自天然却仍值得注意的还有蜂蜜,它的三分之一都是果糖,很多天然系食品,比如蓝莓果酱也爱用蜂蜜来进行调味。
图片来源:商品成分表
所以,如果一款产品宣称自己「0 添加蔗糖」,它依然可能是蜂蜜、浓缩果汁、甚至海藻糖等构建起的多重糖分炸弹。
太过信任「0 添加蔗糖」,可能会无意间摄入更具潜在风险的糖分。
0 添加防腐剂,可能比有防腐剂更可怕
「0 添加」里另一个极为常用的定位,是指不添加防腐剂。
但其实,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,反而潜藏着更多风险。
为什么食物需要防腐剂?因为除了大米、绿豆等「干货」外,绝大部分常见的食物,都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。
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,一块面包表面 24 小时内就能繁殖出超过 500 万个霉菌孢子,而一块鲜肉在常温下 12 小时就会因细菌分解产生硫化氢等腐败物质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而当选择「0 防腐剂」食品时,实质上,是将防腐责任转移给了包装技术和储存条件。比如真空包装,或者超低温速冻等。
这就意味着:食品在开封后非常容易变质,并且,对保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。
这类产品,其实卷的是消费者的储存意识:要恒温冷藏、要严格密封,任何环节的失误,都可能导致微生物的绝地反扑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而不加防腐剂、也不通过这些现代化方式,依然能坐享长保质期的产品,很可能是走了一条更「返璞归真」的路——利用高盐、高糖、或酒精来防腐。
比如糖渍:当蔗糖浓度超过 65%,溶液渗透压达到 3000kPa,相当于让微生物细胞经历「脱水酷刑」,使微生物脱水死亡,达到防腐效果[3]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比如盐析:当食盐浓度超过 15% 时,溶液渗透压达到约 10,000 kPa,能使蛋白质产生盐析效应,同时干扰多种微生物的活性[3]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再比如酒精:当乙醇浓度 ≥10% 时开始显现抑菌效果,≥20% 能溶解微生物的细胞膜脂质达到稳定防腐作用[4]。
图片来源:商品成分表
高糖、高盐、酒精,这些「天然古法」防腐手段,和现代食品工业中安全剂量的防腐剂,哪个对健康的危害更大,不言而喻。
再看到「0 防腐剂」标签时,或许该多问一句:它真的是更安全的产品吗?还是换一种方式,悄悄增加了我们的健康风险?
避重就轻的 0 添加
「0 添加」的标签,已经被泛用到了令人不知所谓的程度。
有的产品甚至会打上「0 添加」标签来专门提醒:他们没有添加本来就不会添加的东西。(不是绕口令)
比如这瓶饮用水,标注「0 防腐剂」。
图片来源:电商详情页
而事实是:水分活度超过 0.95 的食品,本身就无法支持微生物生长,这类产品添加防腐剂本就是违法行为。
还有的添加剂,本是为了满足不同健康需求而存在的,「0 添加」明明适得其反,却以更纯净天然自居。
比如「0 添加」盐,标榜自己「不添加碘/钾」。
图片来源:商品
这种做法实在是荒谬,甚至污名化了食盐的细分功能。
中国曾是全球碘缺乏病重灾区。1994 年推行全民食盐加碘后,甲状腺肿患病率从 20.4% 降至 2.5%(《中国碘缺乏病防治白皮书》)。
而加钾盐又叫「低钠盐」,用 30% 氯化钾替代氯化钠,可使每日钠摄入减少 20%~30%。研究证实,改用低钠盐可降低卒中风险 14%,心血管死亡率 12%(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2021)。
食盐的「添加」与「不添加」,本质是针对不同健康需求的设计,而非质量优劣的评判。
更有甚者,把「0 添加」标签,当做偷换焦点的障眼法。
比如有的榨菜会强调「0 防腐剂 0 色素」,但其每百克的脂肪含量达 36 克,钠含量近1500mg。在高油高盐的核心健康风险面前,强调「0 防腐剂 0 色素」又怎么不算一种转移注意力呢?
图片来源:电商详情页
而到了饮品这里,脂肪含量竟又成了重点宣传点,「0 脂肪」,又为 14.6g/100ml 的总含糖量掩盖了风浪。
图片来源:商品成分表
连火锅底料这种超高油、超高盐的集大成者,都能勇敢地标注一个「0 添加防腐剂」。
图片来源:商品成分表
这些「0 添加」标签,意义何在?
它们既不提供额外健康价值,反而会转移对真实健康风险的关注。
结语
如今,大家对食品安全意识在不断提升,对于食品本身品质有更高要求,这无可厚非。而很多商家却利用了这种对于「纯净配料」的向往。
但大部分的「0 添加」,其实都是为了添加被消费者选择的筹码。
与其为不知所谓的「0 添加」标签买单,不如把关注重点放在盐、糖、脂肪的真实含量上。
毕竟,没有添加脂肪的可乐依然是糖水,没加防腐剂的腊肉照样高盐。
今天 GB7718-2025 发布,明确禁止用「0 添加」的说法,虽然要 2027 年才开始实施,但也算是有标准了。
不过,在市场全部完成标准化之前,我们还是要擦亮眼睛啊——
拜托 0 添加,不要再忽悠人了!
审核专家 云无心 食品工程博士、资深食品研发人员
内容策划 塔盖
作者 一一
监制 Feidi
参考文献:
[1]Tappy L, Lê KA. (2010). \"Metabolic effects of fructose and the worldwide increase in obesity\". Physiological Reviews 90(1): 23-46.
[2]Jensen T, et al. (2018). \"Fructose and sugar: A major mediator of non-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\". Journal of Hepatology 68(5): 1063-1075.
[3]Jay, J.M., Loessner, M.J., & Golden, D.A. (2005)《Modern Food Microbiology》7th ed., Springer. Chapter 8 详细论述了糖浓度与水分活度的定量关系,第 215 页指出 65%蔗糖溶液对应的 aw 值为 0.85。Jay, J.M., Loessner, M.J., & Golden, D.A. (2005)《Modern Food Microbiology》7th ed. 第 9 章量化了 NaCl 浓度与渗透压的关系,指出 15% NaCl 溶液渗透压为 10,100 kPa(p.232)
[4]Block, S.S. (2001)《Disinfection, Sterilization, and Preservation》5th ed. 第 7 章详述乙醇的抗菌机制,指出 10%乙醇即可干扰细胞膜流动性(p.185)
[5] Davidson, P.M. et al. (2005)\"Antimicrobials in Food\" 3rd ed. 表 4.3 显示,20%乙醇溶液对常见食源性细菌的 D 值(灭活 90%时间)为 5-15 分钟(p.112)
[6]Davidson, P.M. et al. (2005) \"Antimicrobials in Food\" 3rd ed. 表 4.3 显示,20%乙醇溶液对常见食源性细菌的 D 值(灭活 90%时间)为 5-15 分钟(p.112)
文章评论